原文刊於2025年10月20日東網
私營醫療業務利潤多與少,都會受到經濟周期、公眾行為模式轉變所影響。以聯合醫務集團(00722)為例,於剛過去的6月底止年度收入按年減約2.9%至7.26億元。該企聯席行政總裁郭卓君接受本報專訪時解釋,主要是受到移民體檢需求減少,以及新冠疫情後市民就診次數下降所致。惟集團積極控制成本、推動電子化減少人力,加上把握醫管局收費改革趨勢,確保整體病人流量穩定
以疫情後港人蜂擁北上消費為例,不少港人或許都嘗試了深圳的體檢。不過,郭提醒,在她認識的個案之中,在深圳體檢中驗出身體有問題的朋友,如返回香港就醫,都需要在香港重做一次相關的醫療檢查,因為牽涉到內地醫療報告格式、用字都跟本地習慣有出入。
藉港式管理拓內地市場
集團向來了解在內地拓展的重要性,現於內地共有4間診所。發展策略以「錯位競爭」為主軸,不主打廉價醫療,而是輸出港式管理模式,強調服務質素與透明度。與內地醫療機構合作培訓技術人員,目標是建立符合香港標準的影像及化驗服務網絡。
香港方面,郭表示,集團可在《施政報告》和財政政策中受益。例如旗下網絡的醫生按自己意願參與政府的「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導計劃」,打開了更多與病人接觸的渠道。至於醫管局的醫療服務收費改革將於明年1月1日生效,一方面公營醫療的費用提升,拉近與私營醫療收費的距離;另方面,集團積極參與政府外包醫療及診斷服務的招標。
醫保服務電子化省成本
她坦言,憑藉集團的診所網絡及醫療影像與檢驗設備,在招標方面具有優勢。同時,可確保這些先進設備有更高的使用率,增強作為公共服務可靠合作夥伴的品牌聲譽。
該公司另一主要收入來源,是企業醫療保健解決方案服務,簡單來說就是與保險公司合作,幫企業制訂醫療卡或保險,給打工仔就診之用。郭表示,集團多年來致力提升相關業務的電子平台,近年更通過一系列的數碼解決方案,顯著簡化了會員的理賠程序,降低企業客戶的行政開支,提升營運效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