媒體報導訪問
媒體報導訪問
2022.08.01
【信報月刊】專訪
行醫半世紀不忘初心 聯合醫務孫耀江:病人永遠第一位

撰文:鄧傅鏘 本刊總編輯、幸瑜 本刊特約記者
原文刊於2022年8月號《信報財經月刊》 印刷版 / 網上版

 


 

懸壺濟世超過半世紀,家庭醫學專科醫生孫耀江,出道時只收8蚊診金連三日藥,比同行便宜之餘,願意花更多時間聆聽病人心聲,建立互信關係,醫人也醫心,「試過有病人大哭一場便不藥而癒」。今日身為上市公司聯合醫務(00722)主席,要平衡股東和病人的利益,依然堅守行醫的初心,「我永遠把病人放第一位,賺多幾億又如何!」被問到未來醫療產業新方向,他推崇價值醫療,希望做到醫生、病人、醫療集團、保險公司共贏。

 

孫耀江在香港土生土長,1943年出生時,日軍仍未撤走,兒時讀過卜卜齋,親身經歷小漁村進化成國際大都會。「記得15歲那年,爸爸出差時中風過身,自己開始懂事,爸爸去世多少影響到日後選擇行醫作為終身事業。我讀預科已有獎學金,大學也有資助,經濟壓力不算大,當年宿舍每日8元包三餐,不食的話還有回贈!」孫耀江是新世界集團已故創辦人鄭裕彤的女婿,但自己卻不是世家子弟。


1967年,他在香港大學畢業,任職過廣華醫院、伊利沙伯醫院等,積累實戰經驗,4年後自立門戶。「幾十年前,家庭醫學不流行,我們被稱為全科醫生,在公立醫院期間,我刻意去骨科、內科、外科、婦科、急症室等不同部門學習,希望自己行醫時更全面。」

 


活到老 學到老

醫生需要與時並進,他年輕時已體會到活到老、學到老的重要,「坦白說,在學校的知識有99%用不了,所以行醫需要終身學習,例如舊時醫胃病靠飲『白色灰水』中和胃酸,今日豈會這樣做?慶幸當年有機會跟到蘇格蘭來的醫生,他們要求嚴謹,規定所有醫生要打呔、穿白袍,雙手不能插袋,這些規矩對我一生受益!」


1971年,孫耀江在荃灣這一荒蕪之地開設「地舖」診所,朝九晚九,每星期做足六日半,這種全情投入的工作態度,對講求 Work-life balance 的新一代而言簡直匪夷所思。「同學畢業後多數在中環、銅鑼灣開業,荃灣屬於新市鎮,附近有不少紗廠工人,當年雲吞麵每碗才5毫子,但別的醫生收10元,我就收8元包三日藥,基層也負擔得起。今時今日我睇病,都不知診金收多少,都是姑娘說了算。」他堅持病人第一、賺錢第二。


設立診所初期,他日夜無間做,甚至通宵出動,「1979年之後,我們三個醫生合作為多間酒店提供服務,只要客人頭暈身㷫,便會隨傳隨到,收入是平日的十倍價錢以上,對象主要是東來經商的外國人,高峰時期試過一晚睇十個,由港島過九龍,再返港島,翌日朝早九點照常開工。」

 

 

聯合醫務集團主席孫耀江醫生

 

 

做人與行醫一樣,實戰比理論重要,他微笑憶述往事:「當年讀書未見過麻疹,初出來卻撞正大爆發,日日有20單麻疹,麻疹的病徵是口腔有白點,發燒第四日開始出疹,如病人在星期一發燒,我能準確告訴他們將在星期五出疹,病人以為我是生神仙,哈哈!」


1990年,孫耀江與幾名志同道合的醫生成立聯合醫務,2015年掛牌上市。他直言:「集資不是為了買物業搞地產,我們寧願投資在醫療本業上,提供多元化、多層次的服務。多年來,保持高質服務的同時,都沒有加價,而且派息持續增加。」

 


上市實踐醫學理想

當年上市,最主要原因是實踐自己的醫學理想。香港醫生睇症以速度快見稱,但家庭醫學的理念卻恰恰相反,不能頭痛醫痛、腳痛醫腳。「我們要全面了解病人的心理和生理因素,有人心口痛,其實未必是心臟有事,也可能是昨夜與老婆爭吵。試過有病人在我面前大哭一場,便不藥而癒,這是家庭醫學的奧妙之處。」他再舉例,都市人常見的濕疹,有時是神經緊張影響到免疫系統,不一定全是皮膚問題,家庭醫生着重全人健康 (holistic wellness),與中醫的「整全觀」不謀而合。


家庭醫學要全面照顧病人的需求,他把同一理念用在管理公司之上,現時聯合醫務除了擅長的家庭醫學,最近於中環黃金地段還開設首間腫瘤科中心,以及多功能物理治療中心。孫耀江解釋,新的腫瘤科中心配合同一大樓的影像中心及多元化醫療設施,方便病人得到一站式綜合醫療服務,也為企業經營創造協同效應。


「要醫病、先醫心,病人不可能甫坐下便盡訴心中情,所以家庭醫生需要花時間與病人建立互信,很多病人後來也成為朋友。」孫耀江年近80,依然中氣十足,腦筋靈活,紅光滿面,每日大部份時間都用來看病,「工作是最好的養生法,記得有個90歲糖尿病病人,兒子也快將退休,孫子從美國回港期間陪爺爺來探我,陪伴三代人成長,有種莫名的感動。」睇症與管理企業,他直言更喜歡前者。


診症時,醫術和關顧缺一不可,他強調:「現時有些醫生睇症只望住電腦,病人講完病徵便開藥,開完藥就下一個,零眼神交流。我們培訓旗下醫生時,非常着重他們與病人溝通。」


君子愛財,取之有道,身兼醫生及集團主席,最希望平衡股東和病人利益。「《論語》有云,『志於道,據於德,依於仁,游於藝』,這是醫生應有的道德操守。」他做事業的格言則是:「《中庸》有云,『致廣大而盡精微』,做事要細,視野要大。」小時候卜卜齋學到的做人處世智慧,依然大派用場。


孫耀江深信價值醫療(Accountable Care)將成全球未來的趨勢。「其實,六七十年代,香港的英資公司如和記系、渣甸系、會德豐系,已給予僱員醫療福利,以人頭收費,如每人每年1000元全包,當年是頗先進的模式。」他解釋箇中理念:「員工健康,企業受益,醫生收入又沒有減少,保險公司也沒蝕底,這是各方得益的All-Win Situation,目前美國、西班牙、瑞典都有這制度。」


他盛讚本港醫療體制屬全球首屈一指,惟現時醫療保險普遍實行銷量為本的模式(volume basis),癥結何在呢?「首先,病人一年睇多幾次,醫生收入就會增加,但保險公司蝕底;其次,明明手術費2萬,醫生見你保險上限10萬便開價10萬,但之後每年保費就提高,病人反受其害。」他認為,價值醫療促使醫生為病人的健康負責,病人愈健康收益愈多,有效減低過度醫療(unnecessary health care)的問題。

 

 

聯合醫務集團主席孫耀江醫生

 

 

價值醫療 大勢所趨

北上發展是當年上市的另一原因,孫耀江早年已返內地培訓醫護,期望在8000萬人口的大灣區為私營醫療播下種子。「以金牌社區醫療培訓課程為例,由衛計委挑選出來執業醫生,交給我們培訓,目前學生已有千人,雖然每個人每年只收幾千費用,集團實際收益不大,但長遠而言,若能提高社區醫生的水平,吸引更多病人,就能為私營醫療營造良好環境。」


上市公司要為股東謀利益,但他認為不必處處賺到盡,「賺多幾億又如何,留給子女有什麼用。」被問到放射科醫生兒子孫文堅同為公司執行董事,日常會再有意見不合的時候,他風趣地答:「兒子個性隨和,通常肯聽我講,多年來完全零爭拗!」


作為商界風雲人物鄭裕彤的乘龍快婿,孫耀江形容自己的經營之道深受外父啟發。自1996年起,「鄭裕彤博士獎助金」每年都資助中國大陸醫學工作者赴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培訓,他一直有參與計劃。孫耀江表示:「外父一直關心內地醫療發展,從他身上深深體會到生意人的誠信,以及顧客至上的重要。印象最深刻的是,記得有次他專登打電話給我,告知診所姑娘態度惡劣,教路如何改善服務!」與外父相處點滴,依然銘記於心。


行醫半世紀,見慣生死:「記得2008年乘搭港龍航班由北京返港,起飛半小時左右,我座位下方突然發出一聲巨響,然後全機冒煙。」當時驚險情景,他憶述時卻語氣平淡:「機上的氧氣罩全部跌下來,機師隨即宣佈其中一邊引擎燒了,需要馬上折返北京機場,眼見乘客驚惶失措,但奇怪的是自己心境相當平靜,也許這就是生死有命的感悟。」

 


見證內地醫療文化變遷 商保社保相輔相成

「以前內地睇醫生,無私隱可言,當醫生睇症時,一班路人甲會圍住你,像昔日酒樓等位一樣!」上世紀八十年代末,孫耀江已北上做開荒牛,協助培訓內地醫護,認為要推動內地醫療改革,先要由文化做起。那些年的記憶歷歷在目,「當年中國好落後,醫生月薪僅200、300元人民幣,有醫生訴苦連蘋果都買不起。」


當時,他負責挑選科研人員前往美國學習和研究,兩年後因八九民運而中斷,改為與香港大學合作。「當年內地學生會慕范上達、盧寵茂等權威醫生之名而來,但近年來港的人數愈來愈少,皆因國家富起來,內地實驗室比港大靚得多!」


「以前內地睇症沒有私隱,一間房兩個醫生同時睇症,沒有任何阻隔,而且門常開,外面的病人隨時可以進來!」他見盡昔日醫院光怪陸離的現象:「有時候,當你正在睇病,有班三唔識七的路人甲會圍住你,甚至會問醫生『幾時到我』,就像以前酒樓等位,用壓力逼迫你快點埋單!」


早在2019年,國家衞健委已提出深化基層醫改,着力解決看病難、看病貴的老問題,但說時容易做時難,首先是體制上的先天缺憾,他一針見血指出:「內地制度以培訓專科醫生為主,不着重培訓全科人才,有些醫生出來工作時連耳鼻喉都無睇過。」


2007年,中國衞生部提出與香港醫管局合作,每年派幾十人來港接受「家庭醫生」的培訓,藉此獲得更全面的知識和臨床經驗。

 

 

聯合醫務集團主席孫耀江醫生

 

 

內地醫療有兩大軟肋

其次,內地醫療資源分配不均,導致大醫院人滿為患、社區診所無人問津,孫耀江感嘆:「社區醫生收入低、無(紅包)額外收入,每月賺幾千人民幣,還要交租,生計成問題,一些醫生索性轉行,這問題今日仍未解決。」

 

他深信既要提升社區醫生的認受性,也要改變民眾事無大小先去醫院的想法,「商業醫療」或者是其中一條出路。


「內地民眾基本上有社保,我們提出的商業醫療保險,目的是給病人更多選擇,有助企業吸引人才,與社保相輔相成。」


有選擇才能推動進步,他認為病人不必前往社保規定的醫院看病,彈性大增,同時「商保」也能填補社保未能覆蓋的支出,最重要是,「每人每年只需幾百元人民幣,大企業應付綽綽有餘。」


在孫耀江的理念中,「商保」將是平衡公私營醫療體系的重要橋樑,「商保可吸引更多人睇社區醫生,文化慢慢就會改變,不僅提升醫生的信心,亦能提升病人對醫生的信任,這些都是陽光收入;民眾健康改善、社區醫生收入提升、公共醫療壓力減少,對官員來說更是一大政績,何樂而不為呢?」